写方案网 > 方案大全 >

幼儿园语言特色实施方案

时间: 新华 方案大全

策划方案需要考虑资源和预算的分配,确保资源和预算的合理利用,避免浪费和不足的情况。那要怎么写幼儿园语言特色实施方案呢?这里提供一些幼儿园语言特色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幼儿园语言特色实施方案篇1

活动目标:

1、对物体的滚动产生兴趣。

2、模仿故事中的情节结构方式和描述手段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

1、事先教会小朋友《咕噜噜》的手指游戏;

2、剃了半边头发、没穿衣、没穿鞋的人的图片各一;提供创编图片若干;故事挂图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题

小木桶,骨碌碌,骨碌碌,滚呀滚

骨碌碌1,滚到哪里去?——骨碌碌,骨碌碌,滚到理发店

骨碌碌2,滚到哪里去?——骨碌碌,骨碌碌,滚到修鞋铺

骨碌碌3,滚到哪里去?——骨碌碌,骨碌碌,滚到澡堂里

——小朋友们记性可真好,那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骨碌碌地滚呢?

二、倾听、理解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开头至“啤酒桶总算停了下来”)

——啤酒城堡里的什么东西“骨碌碌”地滚了起来?(啤酒桶)

——啤酒桶是怎么样滚的?(啤酒桶,骨碌碌)

——“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得很快,滚过了哪些地方?

引导小朋友念句式:“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过理发店”

“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过修鞋铺”

“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过澡堂”

——小朋友知道澡堂吗?(澡堂是人们洗澡的地方)

——“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过理发店时,什么人跑出来追啤酒桶了?”(边问边出示剃了半边头发的人)

引出完整句式:“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过理发店,剃了半边头发的人跑出来追啤酒桶”

——“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过修鞋铺,谁也跑上去追了?(事先出示没穿衣服的人和没穿鞋的人,让小朋友选择性地回答)

引导大家看图巩固、练习句式

女:“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过修鞋铺子,修鞋的人没穿鞋就去追啤酒桶”

男:“骨碌碌,骨碌碌…….啤酒桶滚过澡堂,没穿好衣服的人从澡堂里追了出来”

小结:哇,真实太有趣了,有剃了半边头的,有光着脚的,还有没穿还衣服的,好热闹哦。这时,“嘭”地一声,啤酒桶滚到了一座房子前,这下总算是停下来了。

——咦!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在追这个啤酒桶?(想喝冰凉凉的啤酒)

——他们能喝到冰凉凉的啤酒吗?

2、教师讲述故事中间部分(“追的人呼哧、呼哧地跑到啤酒桶跟前.…….至嘟嘟囔囔都走了”)

——追桶的人喝到啤酒了吗?为什么?(没有,因为是空桶,里面没有啤酒)

——哦,搞了半天原来是只空的啤酒桶啊!真是没劲,想喝啤酒的人都嘟嘟囔囔、不开心地走开了。

——小朋友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3、讲述故事后半部分(“这时……至结尾)

(小朋友们讲了这么多,后来呀……….至结束)

——“咦,啤酒桶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了?

——“小孩钻进啤酒桶里干什么呢?”

4、完整讲述故事

(1)引出故事题目

(2)提出要求,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当讲到“骨碌碌,骨碌碌……”一起讲

三、续编故事

小孩钻进了啤酒桶里,啤酒桶又“骨碌碌,骨碌碌…….”地滚了起来,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有趣地事情呢?

(1)老师示范讲

(2)出示图片,启发幼儿续编

幼儿园语言特色实施方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发准“盖、怪、菜”等容易混淆的字音。

2、探索游戏玩法,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各种菜肴的名称。

3、产生对听说游戏活动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游戏。

活动过程:

1、通过情景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锅盖,边用手指顶着锅盖,边念儿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引起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学习儿歌:儿歌里讲了什么?怎样用我们的手来玩“顶锅盖”的游戏呢?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练习发准音:盖、怪、菜等字音。请幼儿做一做顶锅盖动作,启发幼儿探索用手掌当锅盖,用食指顶着手掌心。

3、介绍游戏玩法。

(1)幼儿必须边念儿歌边用食指顶着锅盖。

(2)儿歌念完,锅盖才能去抓住顶着锅盖的食指,同时食指要赶紧缩回,不让锅盖抓住。

(3)若被抓住,“锅盖”要问:烧的什么菜?被抓住的幼儿必须说出一道菜的菜名,说出来了就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4、引导幼儿学习游戏的难点部分。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各种菜肴的名称,丰富关于菜肴的经验。

提问:你吃过什么菜?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它是用什么做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各种菜的名称。

5、师幼共同游戏。

6、幼儿结伴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

幼儿园语言特色实施方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小白兔战胜大灰狼的办法,知道神奇玻璃的含义。

2、让幼儿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哈哈镜成像的滑稽和有趣,感受人在哈哈镜里的不同变化。

活动准备: 放大镜一个、凸透镜一个、《神奇的玻璃》挂图,故事磁带。

活动流程:

1、师生谈话:

(1)小朋友你见过什么样的玻璃?(幼儿自由讨论)

(2)小白兔也有一块神奇的玻璃,你想知道吗?(从而引出故事《神奇的玻璃》)

2、出示《神奇的玻璃》挂图请幼儿欣赏,老师讲述故事并提出问题:

(1)小白兔在玩时捡到了什么?

(2)他有什么惊奇的发现?

(3)猜想小白兔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3、出示放大镜。

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从而感知“玻璃”的神奇之处,知道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然后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利用这块“神奇的玻璃”战胜大灰狼。

4、看图书听故事。

老师播放故事磁带请幼儿边看图画边听故事《神奇的玻璃》,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然后提出问题:

(1)小兔子是利用什么办法吓跑大灰狼的?

(2)如果是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打败大灰狼?

5、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启发幼儿继续探索“玻璃”的神奇之处:看近的物体时,物体变大,离得远就会变小,而且物体是倒立的。这种“玻璃”就是凸透镜。

(2)组织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讲述:小朋友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镜子,请幼儿讨论;然后交流凸透镜在生活中的用途。

6、师生进行讨论:

小朋友知道了凸透镜的模样和用处,想一想你们还见过其他什么样的镜子?(幼儿讨论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平面镜、凹透镜、哈哈镜等。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知道哈哈镜的用处吗?那我们去三楼的哈哈镜那里认识一下它吧,巩固对哈哈镜知识的掌握。

幼儿园语言特色实施方案篇4

活动目标:

1、大胆交流自己做过的梦,体现分享的快乐;

2、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尝试创编不同的简短诗句。

活动准备:

1、散文课件;

2、梦姐姐娃娃;

3、小花篮。

活动重难点:

1、猜猜小动物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2、梦姐姐送给你什么颜色的花,你做了个什么颜色的梦,梦见了什么呢?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价值取向:创设睡觉的氛围,激发幼儿大胆交流做过的梦的欲望。

1、PPT出示汉字——花篮师:认识这两个字吗?

2、出示实物花篮师:真棒,是花篮。看!我这有个花篮,漂亮吗?猜猜是谁的花篮?

3、出示PPT——梦姐姐(配合节奏拉上窗帘)师:这是梦姐姐的花篮。梦姐姐在干吗啊?嘘……我们轻轻的,别吵醒了梦姐姐的美梦。

4、说说我的梦师:每个人都会做梦,你们做过些什么梦呢?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经验提升: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有时会做美梦,有时会做恶梦,这是很自然的生理现象。

二、欣赏散文

1、梦姐姐和她的花篮——课件第一段师:梦姐姐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几个美丽的梦,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价值取向:通过课件、音乐起到感受散文优美意境的作用。

2、小黄鸡的梦——课件第二段师:小黄鸡正靠在妈妈身边香甜的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一朵黄色的花。于是,小黄鸡做了一个金黄色的梦。猜猜它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价值取向:分段理解散文,为交流与创编铺垫。

3、小青蛙的梦——课件第三段师:小青蛙正在小草边静静地睡着。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一朵淡绿的花。于是,小青蛙做了一个绿色的梦。(引导幼儿一起说)绿色的梦是怎样的呢?

4、鹦鹉的梦——课件第四段师:鹦鹉用脚爪抓住树枝,在树上睡觉。梦姐姐飞过来,在它身边撒下一朵红色的花,于是,鹦鹉就做了一个红色的梦。(引导幼儿一起说)红色的梦里会有什么呢?

5、完整欣赏师:梦姐姐的花篮真神奇,会让小动物们做各种各样颜色的美梦,让我们一起分享下小动物们的美梦吧。

小动物们做了这么美的梦,心情会怎样啊?

★价值取向:完整欣赏散文,感受散文的优美,体验做美梦的心情。

三、小朋友的梦

师:梦姐姐最喜欢那些爱幻想的孩子,她觉得这样的孩子比小黄鸡、小青蛙和鹦鹉可爱多了,所以她总是把最美的梦送给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很美很美的梦。

现在,美丽的梦姐姐就要来啦,让我们闭上眼睛,看看她会送你一朵什么颜色的花,那么你会做一个怎样的梦呢?(引导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将花送入幼儿手中)哇,天亮了,梦姐姐送给你什么颜色的花,你做了个什么颜色的梦呢?

★价值取向:尝试用"梦姐姐送给我一朵X色的花,我做了一个X样的梦。我梦见……"语句表述。

四、活动结束和同伴、客人老师分享自己的美梦。

★价值取向:能自然大方地向他人交流表述。

幼儿园语言特色实施方案篇5

活动目标:

1、掌握诗歌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会用简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仿编诗歌。

3、理解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教师在活动前多引导幼儿多欣赏有关的文学作品。

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下雨录音、音乐《动物狂想曲》

2、创设诗歌的情境:提供荷花头饰、青蛙头饰、大荷叶、荷叶伞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扮荷花姐姐,幼儿扮演小青蛙。

导语:

(1)“下雨了,青蛙们快到我的绿伞下躲雨吧!”

(2)“青蛙们,雨停了,让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吧”

二、谈话导入主题

提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荷花姐姐把什么当作伞送给了小青蛙?

三、出示课件,引导理解诗歌内容

1、播放课件画面,幼儿观看。

2、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

(1)“刚才画面上是什么地方?天气是怎样的?”

(2)小雨点落在地上的声音是怎样的?

(3)小青蛙用什么躲雨?谁的绿伞借给了青蛙?

(4)得到帮助的青蛙心情怎么样?用什么词来形容欢快的心情?

四、欣赏诗歌,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1、教师朗诵诗歌。

2、提问:

(1)想一想青蛙“呱呱”的唱歌声好像在说什么?

(2)小雨点的“滴嗒嘀嗒”好听的伴奏声是送给谁的?

(3)为什么要送给荷花姐姐?

五、学习诗歌

1、整体朗诵,提出要求:声音自然、好听,有感情。

2、再次朗诵,讨论:“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为什么?”

3、分组朗诵,启发幼儿用动作表演。

六、编诗歌

1、提问:下雨时荷花姐姐还会把绿伞借谁?

2、出示动物图片及背景,引导幼儿仿编。

3、分组仿编,鼓励幼儿与同伴讨论交流。

4、分享创编内容。

5、讨论:“平日生活中你帮助过谁,心情怎样?”

七、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将创编的诗歌画下来,在区角活动时,说一说,演一演。

幼儿园语言特色实施方案篇6

活动目标:

⒈认识颜色与相应事物之间的关系。

⒉感受诗歌中游戏的意味。

⒊能大胆想象,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1、挂图第六号

⒉材料包:树叶、小草、菊花、白云、天空、玫瑰等图案以及相应的色块(绿、黄、白、蓝、红)。

⒊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我们喜欢捉迷藏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捉迷藏吗?”(幼:喜欢)

师:“那捉迷藏是怎么玩的呢?”(幼:躲起来)

师:“那怎么躲起来才不容易被发现呢?”(幼:要躲的快,躲到别

人看不见的地方)

二、颜色喜欢躲哪里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个朋友,它也很喜欢玩捉迷藏,是谁呢?”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师:“太阳公公也喜欢玩捉迷藏,那它喜欢和谁一起玩呢?”“我们来听听下面的散文诗就知道了。”

教师用神秘的口吻朗诵一遍散文诗,同时播放音乐和图片。

师:“太阳公公和谁在玩捉迷藏啊?”(幼:颜色宝宝)

师:“那分别有哪些颜色宝宝?我请个小朋友来说说。”老师依次按

顺序出示各种颜色图片。

师:“我们来看看绿颜色宝宝躲在哪里?”(幼:树叶、小草)

师:“为什么要躲在树叶和小草上?”(幼: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不容易被发现)

师:“黄颜色宝宝躲在哪里?”请幼儿完整的说一说这句话。“为什么要躲在菊花上?”(幼:菊花能保护黄颜色,一样的颜色。)

师:“白色呢?”(幼:云朵里)“请你完整的说一说什么色躲在什么

里”请幼儿一起说。

师:“蓝色躲在哪?”“那他为什么不能躲在菊花里呢?”

师:“最后红色躲在哪?”“它除了能躲在玫瑰里还能躲在哪?”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画出简笔画。

师:“小朋友们真棒,都把他们找出来了,那它们除了可以躲在这些地方以外还可以躲在哪里呢?”“你们能不能从新找个地方让它们躲?”

教师请幼儿说说这些颜色分别还可以躲在哪不容易被发现,并用简笔画把幼儿说的画下来。

师:“刚刚你们都给它们从新找到了躲的地方,那我们来看看太阳

公公还能不能找到它们了。”

教师念前后两段,幼儿朗诵仿编的段落。

三、与颜色捉迷藏

师:“那我们也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吧,每个小朋友身上都有一个 圆圈,什么颜色的圆圈就表示你是什么颜色的宝宝。五张桌子上分别放了五个不同颜色的房子,等会我们小朋友要躲到你想躲的房子旁边,躲之前要想一想你是什么颜色的宝宝应该躲到怎么样的房子里,才能不被发现。”“好,现在等老师念到“静悄悄的,躲在里面,”你们在开始躲。”

老师让个别幼儿说说你是什么躲到了什么样的房子里。

教师总结。师:“现在请你们回到自己的椅子上,我们刚刚玩捉迷藏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很好,他找了和自己颜色一样的房子,老师找都找不到他。有的小朋友找了和自己不一样颜色的房子,老师一看就看到他了。”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玩的开心吗?下次我们也可以去外面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

96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