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下册语文创意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创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骆、驼、跛、驮、忿、哄、啃、顺”等8个生字,理解“忿忿、不紧不慢、果然”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初步理解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的。

4、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音节引入,揭示课题

1、拼读音节:luò tuó

2、学习生字:骆驼

3、出示图片,请学生介绍骆驼

由于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货,也能驮人,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所以骆驼一直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4、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

(2)商人的心情如何?从商人的哪些举动感受到他很着急呢?用圆点标出。

(3)指导朗读

5、揭示课题 (板书:找骆驼)

二、学习1-9节,了解骆驼特点

1、轻声读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2、用直线划出商人说的话,用曲线划出老人说的话。

3、师生合作朗读对话,想一想: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1)读老人的三句话。

(2)学习生字“跛、驮”

(3)当老人准确说出骆驼的特点,但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里时,商人心情非常生气,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

学习:忿、哄

(4)指导朗读

4、小结骆驼的特点

5、过渡: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想想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10节,理解老人的分析推理

1、读第10节,数一数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

学习生字:啃、顺

2、学习第二句话。

(1) 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它是怎么想的?

填空: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心想:如果骆驼的脚不跛, 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2) 学习第三、四句话。

教师引读:因为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想到——

我想到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是因为我看见——

(板书:左驮蜜右驮蜜)

(板书:仔细观察)

(3)学习第五句话。

出示树叶图片,观察: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心想:要是这骆驼——

(板书:树叶上有牙印)

3、指导朗读“不紧不慢”。

四、学习第11节,总结全文

1、朗读第11节,理解“果然”

2、老人给了商人什么指点?用横线划出来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老人要商人根据什么线索去寻找骆驼?为什么?

3、小结全文:

聪明的老人通过路边骆驼留下的点点线索,推测出骆驼的特点,还为商人提供了寻找骆驼的办法,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这其中除了仔细观察之外,还必须会——认真思考。

(板书:认真思考)

4、布置作业。

板书: 找 骆 驼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上有牙印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二年级下册语文创意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二年级下册语文创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5个。

2、能正确朗读词语7个,并积累这些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按照要求摘抄词语。

5、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说说含羞草早上和傍晚叶子的变化。

6、了解含羞草叶子能够垂下合拢的特征。

7、懂得做人要诚实、善良、谦虚、守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按照要求摘抄词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分层目标:

1、能正确认识本课生字、词语,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后)

2、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按照要求摘抄词语。(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按照要求摘抄词语。初步了解含羞草叶子能够垂下合拢的特征。(优)

教学过程:

一、认知冲突

1、在植物界中有一种有趣的植物名叫:含羞草

2、出示课题:41含羞草(读)

3、出示实物,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教学生字:含

4、含羞草以前可不叫这个名字,那叫什么呢?

二、主动探究

(一)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标上小节号。

2、检查

(1)读词语:精致婀娜多姿庭园寒碜不畏严寒自鸣得意

(2)教学生字:婀碜畏

(3)接龙读课文(及时正音)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含羞草原本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它这个名字?

2、交流

3、出示句子:因为它觉得自己的神态婀娜多姿,是世界上最俊的。

(读出自鸣得意的语气)

4、用“因为它觉得``````”练习说话

5、有感情朗读课文1---------5小节

6、为什么这么自鸣得意的得意草会改名为含羞草的呢?它为什么不得意了呢?

自读课文6-13节。

7、交流

8、分组比赛朗读6-------9节

9、合作小组完成表格

10、请小朋友摘录几个描写花草的词语。

11、齐读6------9节,试着背一背。

12、读10--13节,找找含羞草样子的特别之处。

(人们一碰得意草,它就羞愧地收拢叶子,低下头来。)

13、小结

三、实践运用

1、游戏巩固生字、新词。

2、试背6------9节。

四、拓展延伸

你看见过含羞草吗?如果你见过,请你说一说:用手碰一下含羞草,它的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组交流

二年级下册语文创意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并引导学生自信自强,勇于承担责任,不甘弱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重点句段,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通过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渗透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使学生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阅读中感悟探究,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用具:

课件和卡片

一、揭题导读。酝酿情感

1.谈话导人。

在平时批改大家的日记时,总能从大家的日记中看到你们对父母的关爱充满了感激。那么外国的小朋友是怎样看待父母的照顾以及自己能力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文章——《我不是最弱小的》。

2.板书课题,指导识记“弱”字。 .

“弱”是本课的一个生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

3.指导读题并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感知大意。诱发情感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边读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再注意想想刚才的问题。

2.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3.快速默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几个人或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在这几个人或物中,野蔷薇是最弱小的。请大家找出描写野蔷薇的句子,用“——”划出来。

三、读悟交流,抒发情感

(一)感受蔷薇的弱小

1.读悟描写雨前的蔷薇的句子。

(1)出示句子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2)指名朗读。

在课文的几个人和物中,蔷薇是最弱小的,谁愿意代蔷薇说话,读读文中描写蔷薇的句子。

(3)引导体会花的美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指导朗读。

(4)齐读句子。

2.读悟描写雨中蔷薇的句子。

(1)过渡:我们学会了代雨前的蔷薇说话,谁还会代雨中的蔷薇说话? 。

(2)出示句子。

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引导体会蔷薇在大雨中柔弱无助的样子以及萨沙由此产生的怜爱之情,并指导朗读。

指名读后问: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对比朗读,感受蔷薇雨前与雨后的不同。

(1)男女生对比读。

请男同学代雨前的蔷薇说话,女同学代雨后的蔷薇说话,比c比,看谁说得更好?

(2)读后引导感悟。

读了这两段话后,你有什么想法?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二)体会萨沙的做法

1.出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

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指导感悟。

(1)受到萨沙保护的蔷薇花此时有什么心里话想说呢?

(2)萨沙这种保护蔷薇的美好行为,让我们感受到他有一颗保护弱者的美好心灵。

3.齐读句子。

是啊!每个人、每株花都有生命,当生命受到打击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过渡:萨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默读课文,并拿起笔将你的体会在空白的地方写一写。

(三)体会萨沙这么做的原

原因一:妈妈的话给了他启发,让他不甘于做弱小者。

1.理解萨沙和妈妈在雨中的对话。

(1)理解萨沙母子的第一次对话。

师:听了萨沙的话,你心里是怎样想的?萨沙为什么感到奇怪?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与萨沙类似的情况?

指导读好妈妈的话。

师: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文中妈妈对萨沙说的话。谁能读好这个句子?

师:妈妈会怎样说这句话?

(2)理解萨沙母子的第二次对话。

师:萨沙为什么这么说?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师:听了妈妈的话,萨沙会怎么想?

师:的确,萨沙人小心不小,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了,多么令人高兴啊!谁来读读他第三次说的话?

(3)指导读好萨沙第三次说的话。现在妈妈会对萨沙说什么呢?

2.除了妈妈的话给了萨沙启发外,还有什么事给了萨沙启发,让他决定做个保护别人的人呢?

原因二:爸爸、妈妈在雨中的做法,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1)出示句子

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2)引导学生明白,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原因之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着萨沙。

(四)朗读全文

四、“链接”生活,升华情感

1.在这篇课文中,爸爸、妈妈和萨沙都在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保护过比自己弱小的人呢?

2.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也都不是最弱小的人,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爸爸--妈妈--萨沙-野蔷薇

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二年级下册语文创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掌握“野”字的部首,理解由生 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趣事,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野”字部首,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法

教学道具:

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谁能说说如果让你生活在乡下你一般会做什么?(生答)

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名字叫乡下孩子,看看她在乡下的生活是怎样的?她都会做什么?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乡下孩子》。 (教师板书课题—乡下孩子)

2.讲解课题:

(1)全班齐读课题。

(2)强调“乡下”要读轻声。

(3)乡下即农村,乡下孩子即是农村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全班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试着读一读。

2.教学生字词(教师课件出示生字词,词组)

(1)学生齐读生字一遍。

(2)教师讲授生字:以“妈”生字为例,让学生拼读“妈”的拼音,说出“妈”的部首和结构,笔顺,最后再组词。

(3)带读生字(教师示范);请个别学生拼读。

(4)去掉拼音让学生拼读。

3.A重点讲解“野”部首“里”,让学生举例“野”字偏旁的字有哪些。(比如里,厘,童等);

B区别“怀”和“坏”的不同。(坏部首是土,怀部首是 忄)

4.全班齐读词组再请个别学生读。

5.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词组。(其他学生当文明小听众)。

6.请全班自由朗读课文,数数总共有几小节(教师讲解和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和课文在分自然段上的不同,诗歌一般前面没有空两格,每小节都是对齐平行的,以小节为主,而课文一般前面都空两格,以自然段为主。),并用数字序号。

7.思考:读完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教师引导:主要写乡下孩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趣事。)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和词组,把课后练习的生字描红。

2.誊写生字甲本的《乡下孩子》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新词组让我们大家一起回顾下。(课件出示—全班齐读)。你们想知道乡下孩子是怎样度过自己的童年?她有什么本领?

二、讲读课文,深入分析。

讲读第一小节

1.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2.师提问生回答:

师:谁“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使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生答师板书:乡下孩子)

师:这里说的是乡下孩子小时候的事还是现在的事?从课文哪个字可以看出?(曾:这里是曾经,过去的意思)

3.引导学生说一说: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4.细讲句节: 导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乡下孩子小时候是怎样的?

(1)引导学生感受妈妈的爱。(师引导生回答)

(2)全班齐读这句话。

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

师:乡下孩子觉得躺在妈妈怀里像什么?(生答师板书:欢唱的黄鹂)

师:你们见过黄鹂嘛?想听听黄鹂的歌声嘛?(课件显示黄鹂图片和叫声)

师:你们觉得黄鹂漂亮嘛?歌声欢快嘛?(板书:欢唱—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读出欢快的节奏。)

(3)引导学生感受爸爸的爱。(师引导生回答)

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师:乡下孩子小时候是在怎样与自己爸爸玩的?(生答师板书:盛开野菊—引导学生看课本图片了解什么是野菊)

(4)指导学生朗读“爸爸”“妈妈”时要读轻声。

(5)分析“野”字结构。(部首是里,结构是左右,组词:野外,野菊)

(6)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躺在妈妈怀里,骑在爸爸背上是什么感觉,体验父母对我们的爱。

(7)全班朗读第一小节,能背的同学尽量背下来。

讲读第2、3小节

过渡:在爸妈的呵护下,乡下孩子愉快的成长着,你们想知道乡下孩子在童年时会玩什么游戏?有哪些本领嘛?

1.全班快速朗读第2,3小节,用笔画出乡下孩子会玩什么游戏?有什么本领?

2.请个别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并板书:乡下孩子会—捉,会—含,会—挖,会—逮)。

3.捉蝴蝶,编歌曲。(想象力丰富,聪明) 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课件显示)

(1)引导学生想象乡下孩子捉蝴蝶的动作,想一想乡下孩子在捉到蝴蝶时的心情。

(2)请个别学生加上动作朗读这句话。

(3)解析“编织”:这里不是指妈妈编织毛衣而是指创造故事;让学生用编织造句。

4.含草叶,吹歌曲。(聪明) 导入:你们能用草叶吹出歌曲嘛? 含一片草叶,可以吹出动听的歌曲。(课件显示)

(1)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2)乡下孩子能用草叶吹出动听的歌曲,你们觉得乡下孩子怎么样?(聪明)

5.挖野菜,撑肚皮。(勤劳,能干)

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课件显示)

导入:想一想乡下孩子平时在家会帮她父母干什么家务活?(生回答师板书:挖野菜—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理解) (1)课文中“撑圆的肚皮”说明了什么?(看课文插图理解,这里是说小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

(2)乡下孩子把小猪养的肥肥的,你觉得乡下孩子怎么样?(懂事,勤劳,能干)。

(3)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6.逮小鱼,乐猫咪。(负责)

导入:乡下孩子喂饱了小猪接下来该喂家里的猫咪了。想一想她是怎样喂的? 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课件显示)

(1)思考“一串”是什么意思?(即很多的鱼)我们能不能把“一串”改成“一条”?

(2)想一想乐坏的猫咪是怎样的?它会说些什么话?(例如:感谢你!)

(3)学生齐读这句话。

7.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2,3小节。

(1)全班齐读2,3小节。

(2)问学生在这件事中最喜欢哪件事,把自己喜欢的那件事读给大家听并背诵。

三、课外拓展:

做一做看谁能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课件出示让学生做)

A割一把青菜,喂饱了山羊。

B.端一盘骨头,乐坏了小狗。

C.抓一把米粒,撒给了小鸡。

D.拔两根萝卜,递给了兔子。

讲读第4小节

导入:乡下孩子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呀,有趣!谁来说一说乡下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幸福快乐的生活呢?

(1)全班齐读第4小节并回答问题(生答师板书:生—阳光 长—旷野)。

(2)解析“旷野”意思即空旷的原野,让学生造句。

四、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全文

(1)教师指板书引导学生回归全文。

(2)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并背诵。(播放课文朗读MP3)

五、布置作业:

1.课文P34页第四道题目,并把你说的趣事写下来。

2.背诵课文,下节课抽查。

二年级下册语文创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文中1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丰富知识积累。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阅读有关阿凡提的故事。

2、分组给课文配音。

3、交流“我眼中的阿凡提”,举行故事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阿凡提喜欢打抱不平、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的性格,体会和感受阿凡提的幽默与智慧。认识到面对强权也要毫不畏惧、勇于斗争。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阿凡提的故事。

2、软件:方圆电子音像社出版、河北远程教育网制作的《小学冀教版教学资源库(小学二年级下)》《铜板的响声》(以下简称《铜板的响声》)优秀课件以及自制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大屏幕显示《铜板的响声》图片集锦中阿凡提图像;阿凡提向同学们打招呼,教师配音:“嘿,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同学们,他是谁呀?教师板书:阿凡提。

你们了解阿凡提吗?谁来说说。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阿凡提的小故事《铜板的响声》。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师板书课题。教学生字:铜、板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的?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类识记有金字旁的字。

利用《铜板的响声》优秀课件中的写生字课件指导书写“板”,学生扩词。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识记生字。

1、观看《铜板的响声》优秀课件中的动画片,初步了解故事的经过。

2、自由读课文,注意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打招呼。

3、 过关游戏检查生字词认读。

第一关:我会认。

铜板、智慧、幽默、穷汉、弱者、饭馆、分辨、扭打、交钱、拉扯、打抱不平、两相抵消、欠钱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教教我们大家吧!看谁的方法最巧妙,你就是大家的 ‘小老师’!”

第二关:我会说。

又骂又打

说几个“又 又 ” 的词语,体会可以同时进行的两个动作、同时具有的两个特点能用“又 又 ”的方式来表达。

第三关:我会读。

阿凡提是一个幽默、智慧的人,专门为弱者帮忙。

有一个饭馆的老板扭住一个穷汉又打又骂,讨要饭钱。

阿凡提把那个老板拉扯开,用铜板的响声,帮助那个穷汉付了饭钱。

三、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通过过关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认识了每一个生字,并且读准了字音。如果老师把他们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流利,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要想为动画配好音,必须了解动画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他们各自的性格。在我们这部动画片中有三个人物:阿凡提、穷汉和老板。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默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

预设:

结合分析人物形语言、动作,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阿凡提爱打抱不平。

阿凡提看见一个饭馆老板在打骂穷汉,便走过去拉扯开,问是怎么回事。

阿凡提把铜板贴近老板的耳朵使劲摇了一阵子。

不料,阿凡提把铜板又还给了穷汉:“你走吧。”

阿凡提不紧不慢地说:“他闻了你饭菜的香味,你听了他铜板的响声,两相抵消,谁也不欠谁的了。”

(2)老板特别贪财,蛮横无理。

老板说:“他坐在我饭馆的门槛上闻了我店里的饭菜香味,当然得付钱。”

老板听到铜板的响声,咧着嘴笑了。

老板急了说:“阿凡提,他不给钱能走吗?”

3、想像:

“穷汉满肚子委屈地掏出兜里的几个铜板交给阿凡提。”时穷汉在想什么?

“老板听到铜板的响声,咧着嘴笑了。”,老板在想些什么?

4、深化理解。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谁些什么?

教师需指导学生对穷汉说话时,认识到要不畏强权、勇于斗争。

四、配音表演,提升兴趣。利用《铜板的响声》优秀课件中的动画片 “我来读”部分完成。

同学们,我们的这篇课文,读通了,也读懂了,下面我们该做什么了?(为动画配音)

(1) 分配角色。老师播放动画,学生分组讨论,哪个角色的语言该由小组内的哪个同学来配音,要注意什么。

(2) 小组试配音。老师播放动画,每个小组的同学小声试一次。

(3) 分组比赛。

挑选两个小组到前面为动画配音,师生共同评选出小组,授予“配音”荣誉。

五、拓展延伸。

课下继续搜集阿凡提的相关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我眼中的阿凡提。

1、你还了解到了有关阿凡提的那些知识?师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铜板的响声》中文本资源中的相关知识。

(阿凡提并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本名叫霍加纳斯尔丁;也有人叫他纳斯尔丁阿凡提或毛拉纳斯尔丁。“阿凡提”不是人名,正同“霍加”和“毛拉”一样,都是对人的尊称。“阿凡提”意为“先生”、“老师”,“霍加”、“毛拉”则是伊斯兰教宗教人士的尊号。

阿凡提的家乡不在新疆,而是十三世纪的土耳其。他于回历六零五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二八或一零二九年,出生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霍尔托村。他同父亲一样,都当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而且还是一位精通伊斯兰教的神学家。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他的一张画像。他长着很长的胡须,头上戴着很大的缠头,身子骑在一头瘦小的毛驴上。据说,他骑毛驴的方法很特别,是背朝前,脸朝后。他对他的学生解释说,假如我面朝前骑在毛驴上,你们就会落在我的背后;假如你们走在我的前面,那我又只能看见你们的背脊,因此我选择了一种的骑毛驴的办法,就是背朝前,脸朝后,这样就解决了一切难题,而且能更方便地看着交谈的人,这样也就显得更有礼貌。)

2、师生交流搜集来的关于阿凡提的故事。

3、评选出讲故事的同学,评为“故事大王”。

二、把阿凡提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铜板的响声

阿凡提

智慧

老板 穷汉

饭菜的香味 铜板的响声

两相抵消

二年级下册语文创意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12个,会写2个。了解课文内容。

2、练习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朗读时能做到逗句分明,停顿自然。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本课的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唱一首歌曲,好吗?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

2.师板书课题生跟写

3.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春天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教师范背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二、自主读文,认读生字词。

学生利用“四读法”自己完成生字词的自学认读及课文的练读。

三、熟读课文。

(一)学生独立读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同桌对读。

(三)小组分段读文。

(四)指名分段读文。

四、充分诵读,感悟解疑。

(一)学生再次诵读课文,将自己读懂的内容与小伙伴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例如:学生会说“我知道春天来了,柳树绿了,阳光非常温暖;“秋天的风很柔和,很舒服”;“春雨又轻又细又长”;“我还知道春天花开了,燕子飞回来了……”

学生在自己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图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并就读懂的内容能与同学进行交流,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二)学生将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看看其他同学能不能帮忙解答,如果解答不出来,可以一会儿提出来。

(三)小组长总结汇报小组读懂的课文内容,并将刚才学生提出来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教师相机板书。例如,字词方面,有的学生会问:什么是“吐绿、甘美、兴奋、稚嫩等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句子理解或者查字典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也许会提出:“小草为什么说春天是醒目、稚嫩的绿色?桃花为什么说春天是希望、热情的红色?油菜花又说春天是兴奋、活泼的金色?”重点体会这几个重点词句,多朗读、注重在读中感悟。

五、整体回味,熟练诵读。

学生在了解了课文内容后,弄懂了不明白的问题后再次进行朗读,整体把握,达到熟练诵读,从而又进一步巩固课文的生字词。

六、学写五个字。

(一)学生认读“奋”、“泼”、“流”、“柔”、“皱”。

(二)学生交流这几个字的记法及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三)师板书师范,生仿写。

七、作业:

必做:熟读课文。

选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画出图画。

二年级下册语文创意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个7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认个7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2.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弱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不是弱小的》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弱小的?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出示生词认读。

周末萨沙托利亚铃兰花野蔷薇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聊天倾盆大雨递给垂着头显得娇嫩掀起雨衣。

3.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4.这些生字藏到句子中了,你还会读吗?

出示: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的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5.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请你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怎样用,比一比谁的记法最巧。

分组学习——全班交流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范写,重点指导

弱: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

末:先与未比较再写

芬芳: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5.展示,交流评价。

四、作业

1.默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谁知道弱小是什么意思呢?

2.过渡:外国有一个小男孩叫萨沙,虽然他才五岁,但是也不愿意做一个弱小的人,并且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再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议悟情

1.自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突然,萨沙发现了一丛――野蔷薇。

出示句子: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指名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正当野蔷薇美美地开着时,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了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哥哥托利亚又把雨衣递给了弟弟萨沙。可是5岁的萨沙对妈妈和哥哥的这一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于是萨沙和妈妈之间就进行了一场对话。请大家读读3——9自然段,

看看萨沙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自由读4-9段。

(1)萨沙一共说了几句话?

出示: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2)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练习读这三句话。自由读,指名读

(3)重点指导第三句问话

萨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读读7、8段,标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学生自由读画。

假如你就是萨沙,现在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你用自己的雨衣保护弱小的蔷薇花,多勇敢的孩子啊!那你能不能坚定地说,你不是最弱小的?这时你的心情什么样?(自豪)

萨沙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她的第三次问话里,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谁再来读读第三次问话?

(1) 分角色读3——9自然段。

三、总结

1.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弱小的蔷薇花,向大家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么你保护过比你更弱小的吗?

2.我听出来了,你们都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你们都是一个有爱心的、勇敢的孩子,现在,让我们挺起胸,一起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保护蔷薇花

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2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