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语文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2、培养吟诵习惯 3、感知词的欣赏方法

[教学设计]初始年级学习诗词培养兴趣为第一要事。所以我选了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这首词的成就很高,被誉为“词中之帝”,词中情感核心是愁,这是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一种体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这首词声律与情感的谐和程度很高,可以说声情并茂,适合学生学习吟诵,感受词的韵律美。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有:导入;初步感知(初读,感受愁味,把握感情基调再读);逐句分析,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先名句后其它,体味感情,点出重音,逐句读,小结回到名句再读全词);自由朗读回味;竞读;欣赏配乐歌唱,凭吊词人;.总结欣赏方法;推荐拓展赏读的词作〈乌夜啼〉。

【教学过程】 课前自修

1.请同学们查阅有关作者的简介以及.写作背景,准备讲述作者故事。

2.请同学们至少查阅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赏析文章,仔细阅读、体会,准备课上发言。

3.了解有关词的常识,熟读词篇《虞美人》。

课上导读

(一)导入

1.导入 齐背《相见欢》,进入学词的情境。

2.作者 先复习李煜简介,然后由词的发展长河之中去把握李煜词的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被人们写尽,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李煜何许人?投影。仅活了41岁。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

(二)初步感知

3.齐读一遍。(看到别人推荐的好词,我们首先会做什么?好习惯!)

4.深入了解一首词一定要了解作者及.写作的具体背景。(请同学介绍,投影)

5.回顾李煜词分期(投影)。听读《虞美人》,感受作品的.写作时期。从哪儿感觉出来的?

6.点明词的情感核心——愁。(作者是怎么写的?)

[也可:点拨语调语速,再读感受愁味。读了两遍,大家说说哪句写的最好,你最喜欢?]

(三)逐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7.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这首词可谓声情并茂,形象传达出李煜的满腹愁情。那么作者到底有哪些愁呢?

8.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每句都可从通其义,析词悟情,点明重音,点拨吟诵几个方面把握。)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本词两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归纳: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

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

小结:[(用一句话说出整首词的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的愁绪有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感情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的心扉,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可与谁人说?感情在冰封的河面下涌动郁积,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冲决一切之势:(齐读最后两句)生读自己描述的写诗情景,营造氛围。齐读全词,梳理把握作者细微的心理活动全过程。

(四)用置换法联想法再读全词。

1、师范读。点拨(高低、长短、节奏、重音、情感变化,以情运声。)可分散到第三环节,逐句分析后顺势点拨,朗读。

2、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组竞读。

(五)快速背诵。

(六)回味。词不仅可以吟诵,还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静静回味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凭吊这位留下千古佳作的绝代词人吧!

(七)仿写展读:积累的目的是创造。郑晓溪《虞美人》

(八).总结赏词的方法。(读,背,析味,唱,仿)

【作业】拓展赏读 李煜的《 乌夜啼 》(投影)

【补注】

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篇2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表现手法。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个性化解读。

3.落实文言知识考点,史记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

项羽、刘邦二人,对话描写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由毛泽东的诗导入,为什么写“不可学霸王”,霸王指项羽,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项羽刘邦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鸿门宴》。

二、解题

鸿门宴:刘邦赴项羽的宴会,暗藏杀机,惊心动魄的饭局。后人常用“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会。

鸿门:新丰鸿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

时间:BC206,陈胜吴广起义的第三年。

背景:巨鹿之战后,项羽消灭秦军主力,攻破函谷关,驻扎鸿门。刘邦取道攻占咸阳后,驻军霸上。

三、读文

师生齐读全文,解决一些字的正确读法。

譬如:王(四声)、飨、尹、语(四声)、鯫、内(纳)、长、卮、彘、骑、不、樊哙、眦、跽、俎、靳、彊(强)、桮(杯)

有些学生,就是不愿开后朗读,也没啥。我不能学生做,好的老师能引导他们去做。

文章共才4段。让学生明确,第三段在描写鸿门宴的惊心场面,重点段。

四、析文

(一)、第一段,站起来叫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一段,我们可以解读哪些信息?哪些历史人物出场?时间和地点,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刘邦——霸上,十万兵

项羽——鸿门,四十万

曹无伤告密,沛公想称王关中,降秦王子婴,为之相。项羽想攻打刘邦,谋士范增力劝项羽杀了刘邦,并言刘邦具有天子气,勿失机会,趁机消灭。交代了鸿门宴的缘由。

知识考点:

实词:军、霸、王、飨、山东、小、采

虚词:为、之、为、于、为

句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为击破沛公军、贪于财货、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二)、第二段,叫三个学生对话读,一人演项伯、一人演张良、一人演刘邦。老师读其他文字。活跃一下课堂,语文课,玩点味。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文章开头写了项羽人勇兵强马壮,这时,鸿门宴会前,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出场,改变了故事情节,胜利的天平倾向刘邦。你是如何评价这个人?他的出场,为鸿门宴会作了什么样的铺垫?

明确:项伯夜访张良,劝其亡之。张良献计刘邦,刘邦用婚姻关系,收买项伯。项伯归来告诉项羽,刘邦不敢背叛大王。这为第二天,鸿门宴会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身翼护之,买下浓重的伏笔。项羽对付刘邦,有了转机,天助刘邦。

知识考点:

实词:是、夜、具、亡、语、距、内、王、当、固、背、安、故、活、幸、兄、事、要、寿、婚姻、豪、近、籍、非常、日夜、备、蚤、夜

虚词:乃、之、为、为、之、为、为、以、且、为、为、而、之、之、以、因、而、因、之、因

句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长于臣、沛公奉卮酒为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三)、第三段,本人最精彩的文字。鸿门宴,绵里藏针,惊心动魄,学生该读二遍。全段朗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一段里,留给你们深刻印象有什么?你们喜欢哪个人物?樊哙语言动作的描写入神(文学色彩),尤其生动形象。

明确:沛公拜谢项王,项王留饮沛公。范增玉玦示目,项庄舞剑击杀,项伯翼蔽刘邦,张良见樊哙,樊哙勇闯军门解围,指责项羽,最后沛公如厕而出。

项羽:为人不忍,英勇重义,英雄重英雄

樊哙:忠勇、威壮、辩才、有谋

范增:老谋深算,

张良:足智多谋,

项庄——项伯

学生可能会喜欢的人物——樊哙,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瞋目,发指,目眦,覆其盾,加彘在肩,拔剑切而啗。文学性语言,历史人物跃然纸上,无韵离之文。

勇闯军门,尽职尽忠,善辨多谋。

知识考点:

实词:从、骑、谢、郤、前、寿、坐、不、翼蔽、止、内、披、瞋、上、眦、

跽、啗、安、举、刑、胜、王、迫、豪、近、军、细说、如

虚词:而、因、目、以、之、若、为、以、因、无以、以、而、而、之、且、如、以、而、而、耳、为、以、因

句式: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籍何以知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亚父者,范增也、若上前为之寿、若属皆且为所虏、客何为者、沛公之參乘樊哙者也、加彘肩上、还军霸上、窃为大王不取也、

(四)、第四段,鸿门宴的收场。读一读,真得有必要,课堂里,学生不愿意读,这是很失败的。刘邦如厕抽身,如何脱身回营,计划精密,狡猾至极。

明确:沛公脱身,张良献璧玉,项羽受璧(正),范增破斗(反),诛杀无伤。

鸿门宴以刘邦成功脱身而收场,从而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聪明狡猾,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

知识考点:

实词:细谨、让、会、军、去、置、道、间、度、间、桮杓、拜、过、坐、破

虚词:为、为、乃、为、乃、之、而

句式: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五、赏人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刘邦:圆滑诈,巧舌如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张良:老练多谋,眼光锐利,善于用人,善于分析,忠心耿耿,剖析利害,有情有义,胆识过人,干练透辟

樊哙:忠勇豪爽,有勇有谋,粗中有细。

项羽: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刚愎自用,高傲自大,易冲动,骄傲。

范增:老谋深算。

【教学板书】

故事情节:

始————无伤高密,项王急击

发展———项伯夜访,刘邦拉拢

高_———项庄舞剑,樊哙勇闯

尾————刘邦脱身,诛杀无伤

人物形象:

刘邦:好领导

项羽:为人不忍

张良===范增:好军师

樊哙:忠勇智

项伯:义气,

【课文成语】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篇3

五人墓碑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1584~1626),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溥与复社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是很少有的现象。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4.学生口述苏州市经过。(略)。

(三)诵读第1段

步骤:

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评点: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为第3段叙事张本),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第4~6段议论张本;“义”,全篇纲领)。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首提“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点墓碑)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用感叹结住叙事,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

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四)诵读第2段

评点: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极言为时之短。这是引导句,为的是引出下面的议论)。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一比,与常人比)?独五人之曒曒,何也?(承上段“盛”字。)

写法指要:

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五)诵读第3段

评点: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犹记”统领本段叙事。“周公之被逮”承开篇首句),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周公义者,吴民亦义者,“义”是一段叙事主旨),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须对照下文“矫诏纷出”,义勇如见)。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此处点出五人姓名,值得玩味),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承首段建墓事,妙。)

写法指要:

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戛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六)诵读第4段

评点: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非“激于义”,何能如此!“然”,带出一层新意)。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二提“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再次照应建墓事,可以少慰人心)。

写法指要:

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七)诵读第5段

评点:

嗟夫(由此引出大段议论)!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二比——与缙绅易志者比。用疑问句式表出:上句用“欤”,下句用“哉”,褒贬之意昭然若揭。二问中重在第二问,下文即回答)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之死关系到当时的大局),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正义已伸张),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解释:

“非常之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熹宗)不豫(病危)时,魏忠贤张(嚣张)甚,中外危惧。上召皇弟信王(后即位,即明怀宗)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皇后,熹宗之后)为托,及委用忠贤语。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迎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或曰,忠贤欲自篡,而崔呈秀以时未可,止之。”

写法指要:

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八)诵读第6、7段

评点: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暗指魏党),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两种作法,一般丑态),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三比——以五人之慷慨赴死与。“高爵显位”之畏死比)?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虽死犹生,何等荣耀!)也。不然(反掉一段,文势振宕。四比——设想之比,以五人“尽其天年”与今之“百世之遇”比),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非经魏阉之乱,不能作此悲壮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借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全篇主旨)。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

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

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九)齐背全文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

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一、导入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

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

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二、展示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三、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方法

(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

四、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

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

——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五、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学生交流)

(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子。)

——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叹:高(惊)

叹:险(惧)

叹:凶)(忧)(板书)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篇6

自读导言

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自读程序

一、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二、学生自行研讨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三、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人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2、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3、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例如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次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巢”“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的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等。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4、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6、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

7、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2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