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数学三年级的教案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数学三年级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

请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

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个位置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

(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

(2)列式计算:0÷5=0

(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

(4)结合算理说一说,0÷20÷8各得多少。

(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

(2)板书:208÷2

(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

(4)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5)观察思考: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

(6)观察学生的笔算,讲清算理。

(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3、学习例6中的(2)题。

(1)板书:216÷2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2,2除以2得,在百位上商1,再用2去除十位上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0乘1得0,1减去0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的个位上写8。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

(1)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3)对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4)了解学生是怎样验算的。

2、病题门诊。

(1)出示题。

(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

(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4)指明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

(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笔算:

(1)尝试计算。

(2)质疑。问: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个0)

五、板书设计

数学三年级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数学三年级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73~74页的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数学三年级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略)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896≈253≈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24÷3≈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4、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5、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数学三年级的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

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

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某小厂欲招工人一名,小张应征而来,经理告诉他:“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水平是每周300元,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经理说:“你骗我,多数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超过每周200元,”这时,工会主席过来说:“小张,经理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厂有一半人达到或超过中等工资水平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这张工资表。”看后,小张感慨:“难道是我错了?”

(2)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三人小组开小型辩论会(三人分别充当经理、小张、工会主席三个角色展开辩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种的工资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25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启发建构

在上述数据中象“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象“25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构建。

(2)完善建构

练习:

①在一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701006080709050807090请指出这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1510141917161412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习追问:a、能说出123456的众数吗?b、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d、实话实说,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知道多少?谈谈它们的区别和共同特点、

归纳探索结果:

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又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请你当厂长

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数学三年级的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数学三年级的教案篇7

教学目的:

(一)、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在探究活动喝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难点:小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好吗?

生:好。

师:但这次购物有点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生:铅笔。

师:多少钱一支?(出示幻灯片)

生:5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那大家还想买些什么文具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大家想买的东西很多,那我们来看一下钢笔的价格是多少?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元零6分。

师:笔记本呢?

生:3元5角。

(教室据学生回答完毕,再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师: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价格还有其它写法吗?(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价格用元表示出来,大家仔细看好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出示幻灯片)

生:出现了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教师板书)。

(二)、新课

1、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的各部分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的书与平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数。

师:很细心,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来,大家跟老师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读两遍。

生:齐读)“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

师: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数,哪些数是整数(出示幻灯片)。

师:小数是哪些?

生:1。50、2.70、16.85、9。99。

师:那整数呢?

生:1、5、3、20。

师:回答得很好,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圆点。

师:我们称小圆点为小数点,小数前面的数我们称为整数,小数后面的数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认识小数的各部分,由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数来进行认识。一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讨论好了。

师:那哪个小组先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

生:(依次点名或学生自愿说,老师作适当点评,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他评)。

师:看来大家认真预习了,你们表现得很好,下面由老师出题,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姚开始了(出示幻灯片)。生:3。55。

师:它是小数吗?

生:是。

师:它的整数部分是?

生:3。

师:小数部分呢?

生:55。

(2)、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生:会(由实际情况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指着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数怎么读?

生:从整数部分开始读,遇到小数点读点,最后读小数部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作总结。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现在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2页。

师:图画上没支铅笔多少钱?

生:0。5元。

师:钢笔呢?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06元。

师:笔记本?

生:3。50元。

师:水彩笔?

生:16.85元。

1认识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每支铅笔0。50元,谁知道0。50元是多少钱?

生:5角。

师:几个一角是1元?

生:十个。

师:那就是说5角师一元的几分之几?

生:十分之五。

师: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表示成什么?

生:0。5元。

1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那么每把尺子师1。06元,它是多少钱?

生:一元零6分。

师:几个一分十一角?

生:十个。

师:几个一角是一元?

生:十个。

师:几个一分是一元?

生:一百个。

师: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

生:一百分之六。

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1。06元。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课本上第二页的习题,还是同学们已经提前做好了?

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师:哪个同学愿意回答第二幅图,它表示的师几元几角几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师:用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12.50元。

师: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0表示的师没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换了,即写成了12.05元,0还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与12.05元不同。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对吗?还有其它的补充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灵活进行)。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谁来总结一下末尾师0的小数的情况?

生;如果末尾师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应该加上小数二字,因为若是整数则末尾的0肯定要写,不能省略。

师:那把这两位小朋友的话综合起来,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见,待会自愿起来说。

生:(讨论后)对于整数来说,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还有补充吗?生: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中间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师:小朋友们考虑得很全面,下面我们接着第三幅图,哪个小组来提问?(学生举手)。

生1:图中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间的0可以省略吗?

生2:不可以。

(老师作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提问)。

(三)、做游戏

(提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

游戏规则:由每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一名随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师多少钱,其它小组成员做好相应记录,回答得是否正确,最后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准确,每个小组两分钟。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元、角、分与小数

师:小数的读法是?

先从整数部分读起,小圆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师: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数呢?生:不用读。师:在读小数部分时,我们应接顺序来,不能跳读,中间有0的一定要读。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页中的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许多价格牌,请适当摘抄五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价格牌,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

1、铅笔:5角→0。5元,读作零点五元。

2、钢笔:8元→8。00元,读作八点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读作一点六零元。

4、笔记本:3元5角→3。50元,读作三点五元。

数学三年级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 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23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