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电子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电子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篇1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电子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数学 - 3的认识。

2.使学生知道3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掌握3的组成。

3.结合插图使学生知道尊敬工人。

教具、学具准备:3的主题画挂图、绒板、计数器、小棒、点子图、方木块、1和2的`数字卡片,2和3的组成。学生准备3根小棒,1、2、3的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1和2的数字卡片。提问:

"这是几?"

"2和1比,准大?2大于几?"

2.教师出示用点子图表示的数的组成卡片。

提问:"1和1组成几?"让学生举点子图。

二、新课

1.数数量是3的物体。

(l)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工人生产电视机的一面。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提问:

"图上的工人阿姨在做什么?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图上有几位工人阿姨在生产电视机?"

"图上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是3?"

(2)学生操作。

提问;"拿出3根小棒,举起来给我看一看。"学生拿出以后,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把小棒放在桌子上。

教师出示绒板,上面贴好一个三角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三角形。提问:

"谁能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摆。

"数一数,你摆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教师:刚才我们认真观察了主题图画,数出画上有3位工人阿姨,有3台电视机;又用3根小棒摆了一个三角形,这些人和东西的数量都可以用3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板书"3"。

2.认数字3。

教师手指黑板上的3字,提问:

"谁认识这是几?"

"我们一起来看看3的字形像什么?"老师指出3的字形像耳朵。

领读两遍3字。

3.教学3以内数的数序。

①出示计数器。教师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3的认识》。提问:

"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一共拨了几个珠子?"

"2个珠子添上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3个珠子去掉 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②学生操作。先摆2根小棒,再添1根小棒,一共摆了几根小棒?请一名学生回答:"2根小棒添上几根小棒是3根小棒?"

③出示绒板。教师在绒板上贴点子图,先贴1个点子,提问:

"这是几个点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在1个点子的图的下面写1。

再分别贴出2个点子和3个点子的图,并在点子图的下面分别写2和3。

教师:现在这3个数排好队了,请一个小朋友按顺序把这3个数读一读。再提问:

"按照数的数序, 2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2添上几是3?"

"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 3去掉几个是2?"

4.比较2和3的大小。

①出示方木块。左边摆3块,右边摆2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有几块?"板书:"3 2"

"3和2比,谁大?"

教师:3和2比,3大。也就是3比2大,那么我们可以在3和2中间写一个大于号,开口朝着3,边说边写出"3>2"。提问:

"这个式子表示3大于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个式子就读作3大于2。带领学生读两遍。

②出示方木块。左边摆2块,右边摆3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呢?"板书:"2 3"。

"2和3比,是2比3大还是2比3小?"

教师:2比3小,那么我们在2和3的中间也可以写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尖的一边对着较小的数2,边说边在2和3的中间写一个"<"。指"2<3",这个式子表示2比3小,读作"2小于3"。领读两遍。

5.3的组成。

让学生摆出3根小棒。提问:

"你能把这3根小棒分成两堆吗?"学生动手分,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同时说明每个人分的不一样没有关系。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当学生回答左边摆2根右边摆1根时,教师板书"2 1";当学生回答左边摆1根右边摆2根时,教师板书"1 2"。

教师:刚才大家分小棒分得很好。从分小棒可以看出,3可以分成2和1,3还可以分成1和2,也就是2和1组成3,1和2也可以组成3,同时把前面板书写成和。

领读,3可以分成2和1,2和1组成3。

领读,3可以分成1和2,1和2组成3。

6.写数字3。

教师边说边在四字格中示范"3"的写法。3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里,要一笔写成,3是由两个半圆组成的,上半圆稍小些,下半圆稍大些,口向左开。

带领学生照着黑板上的"3"字书空两遍。

让学生在桌于上用手指空写3,把笔顺练熟。

让学生在教科书的写数字练习格里练习写3。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1、2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着猫图,然后问学生:图里画了几只小猫?学生回答以后,再让学生在图下面的括号里写1。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想每个括号里应该填几,再集体订正。第2题的教学方法可以参考第及题的做法

电子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展示校园图片,并将其中的平面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长方形?

(2)质疑: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是否一定是长方形?长方形的边、角藏着哪些秘密呢?(白板演示:使用白板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

(3)猜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黑板、课桌和白板上的长方形。猜想: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征?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向学生介绍像这样相对的两条边称“对边”。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色彩功能将两组对边用不同颜色表示出)

生2:四个角也相等,并且是直角。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师: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从直观上的感觉,那么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生拿出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直尺工具分别量出长方形对边的长度,验证猜测。)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通过旋转、平移测量出每个角都为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生4:对折两次后再量。只需量一次。白板演示:再让学生上台点击三角尺出示三角板进行测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利用电子白板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白板演示:利用放大镜将所有的长方形放大,并利用遮屏工具将其他图形遮住。)

2.自学正方形的特征

(1)利用交互白板的直线功能在方格图上画一个长方形,教师再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将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折纸验证: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片,你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片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知识拓展: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都能用各自的方法验证并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大声地读一遍好吗?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3.介绍长、宽、边长

(1)介绍长方形的长、宽。

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白板演示:让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围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边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批注功能将长与宽表示出来,并在上面写上长和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师: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2)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师: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白板演示:利用交互白板使用直线工具画出一个正方形,并在其中一条边上写上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闭上眼睛回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三、巩固深化,延伸拓展

1.猜一猜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 O厘米,一条边是1 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地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白板演示:利用直线工具画方格,并指名学生上台单击“直线’’按钮,调出直线工具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长和宽吗?(指名学生上台在白板上标出)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

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拿出6个小正方形)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白板演示:指明学生上台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拼接。)

4.量一量

五个肘白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该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 O厘米,宽2 O厘米;B.长3 1厘米,宽21厘米。(白板演示:让学生利用交互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拼接。)

电子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录像、、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同学们,知道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咱一块上课,高兴吗?同学们还记得年12月31日晚上12点59分)嫦娥1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请学生来介绍一下时钟。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体验10秒。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10秒有多长。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2、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3、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播放一段60秒的音乐“梁祝”。)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生:1分=60秒。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

电子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篇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1.8.2 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 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小学数学教案《1.8.2 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电子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篇6

【正方形】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梯形】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等腰梯形】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菱形】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电子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篇7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电子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篇8

课题: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游戏活动,创设情境.

(1)启发学生根据两组人数不同的条件,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使学生明确,可以提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甲组有8人,乙组有6人,乙组比甲组少几人?

(2)通过游戏,互相议一议,你知道了什么?

数量关系一样,只是问法不一样.

②甲组有8人,乙组比甲组少2人,乙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少的.

③乙组有6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有几人?

知道甲组人多,乙组人少,求多的.

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制,但教师重点训练①、②两种类型.

2.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1)用学具摆一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知道了什么?

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学生操作和口述.

(二)探究新知

1.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出示例12.

2.小组活动.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12)”,学生讨论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通过讨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二题已知的第二个条件.两题都用减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课本).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

独立填在课本上,订正时启发学生互相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随堂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8题.

分组练习,组长带领同学订正.

2.练习二十四第3题改编为接力计算.

2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