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

时间: 新华 小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这里分享一些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下载,供大家写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参考。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1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知识要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3.知道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熟记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特别提醒:

1.口算、估算、笔算,其中中间、末尾有0的要特别注意。

2.应用题看清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口算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估算题要注意书写格式:124÷3≈40;笔算题写出除法竖式。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3

一、我会填,要数细心我第一。

1、一年有()个月,第三季度的月份是(),共有()天。平年全年有()天。

2、一天有()小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圈。

3、淘气从13:50到学校,也就是下午()时()分。16:30放学回家,下午他一共待在学校为()时()分钟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分米,它的。边长是()分米

5、一台冰箱1200元,王爷爷买了一台电冰箱。先付500元,余下部分每月付260元,()月能全部付清。

二、我有火眼金睛,我来判断。

1、长方形的一条长加上一条宽的长度,正好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一半。()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3、3件上衣和4条裤子搭配成一套衣服,共有7种搭配方法()

4、2504积的末尾有1个0。()

5、奇思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她的生日是2月29日。()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4

一、学情分析

我们三年级(1)班学生一共有__人,其中男生__人,女生__人。通过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散,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闻有城、陈波涛等同学,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采用“结对子”等方式。

二、教材分析

苏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与原来相比有大的变动,现在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期末复习。一个“探索规律”的活动“间隔排列”,两个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和“多彩的分数条”。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

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数的认识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教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通过练习,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的运算安排了两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二年级学生已完成表内乘除法的学习,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本单元涉及乘法的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计算方式,在例题编排上是先口算与估算,笔算稍后一些。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有0和末尾有0乘法,并掌握相应的乘法笔算法则,教学有关倍数问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单元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本单元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验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机会。此外,“千克和克”属于常见的量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形与几何”领域:

教材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第六单元编写时注意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综合与实践”:

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如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的“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结合解决问题策略安排的“间隔排列”。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锻炼时间能力,如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的“多彩的分数条”。

三、总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掌握笔算乘法法则;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验算除法。

2、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4、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一些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和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并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6、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抽对称图形。

(二)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2、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3、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笔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并掌握除法验算。

3、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4、初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二)难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4、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5、能在方格图中进行图形的平移,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五、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及时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2、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4、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8、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演示教具各种秤尺子方格纸教学挂图彩笔等

七、教时安排

本学期实际教学时间17周,三年级数学每周5教时,计85教时。本册教材共安排81课时的教学内容,结余4教时作为机动时间,详细安排见进度表。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21课时

二、千克和克6课时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8课时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8课时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8课时

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5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

八、期末复习4课时期中测评3课时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1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3、想想做做3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4、想想做做4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二、课堂练习

1、同学们栽树,上午栽了524棵,下午用了4小时栽了488棵,下午平均每小时栽多少棵树?

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7

火柴棒的游戏

火柴棒可以摆出许多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也可以摆成一些生活中的物品,通过移动火柴棒,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转化。下面,我们用火柴棒来做一些有趣的游戏。

例1用火柴棒摆出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

例2用三根火柴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如图.

(1)再加两根火柴棒,摆出两个三角形;

(2)再加两根,摆出三个三角形来;

(3)再加两根,摆出五个三角形来.

解(1)(2)(3)

例3把两根火柴棒添在那里,可以摆出5个正方形?

例4请给下面的'每个数字只添上1根火柴棒,使它们变成一个新的数字。

例5请你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一根火柴,使其等式成立。

例6拿走1根火柴棒,使等式成立。

例7你能只移动下面算式中的一根火柴棒,使其等式成立吗?

三.达标测试

1、看图填数。

()个三角形,()根火柴

2、请你添加上三根火柴,使下面的正方形变成3个。你知道共用的火柴是哪几根吗?

3、如图,9根火柴棒已摆成了5个三角形。

(1)拿掉哪三根,可以变成一个三角形?

(2)拿掉哪两根,就可以变成两个三角形?

(3)拿掉哪一根,就可以变成3个三角形?

4、移动下面每个数字中的一根火柴棒,使它们变成一个新的数字。

5、请你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一根火柴,使其等式成立。

6、在下面的算式中拿掉一根火柴后,使等式成立。

四.家庭作业

1、下图是用12根火柴摆成的"田"字,能不能拿走2根火柴棒,使它变成两个正方形?

2、你能拿走2根火柴棒,使下面的等式成立吗?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8

一、判断题。

1、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平行四边形对边不相等。()

4、三角形有3个角。()

二、填空题。

1、长方形有()条边,它是()边形,长方形的对边()。

2、平行四边形有()个角,每个角都不是()角,是()角

3、正方形有()个角,()角都是直角,()互相平行。

4、正方形有()条边,它是()边形,正方形的4条边()。

5、长方形有()个角,()角都是直角。

6、平行四边形四边相等,一条边长6厘米,周长是()。

7、正方形边长2分米,周长是()。

8、长方形长4米,宽3米,周长是()。

9、围成一个图形的()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10、平行四边形有()条边,它是()边形,它的对边()。

三、口算题。

140+60=40×6=50×8=78÷9=

32+18=690÷3=32×3=46+12=

四、应用题。

1、一个正方形周长120米,边长多少米?

2、用2个长都是6米,宽也都是3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3、一个长方形长10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多少米?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9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76+3724+8998+66980+660985+665

2、980+660985+665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计算,有同学算出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指生回答)

80—7=56—3=76—12=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123—100=876—123=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坐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行348千米到达了大理,又从大理出发去丽江。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那么大理到丽江有多少米呢?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10

一、快乐ABC。

1、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

A、5克

B、5千克

C、5吨

2、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跑了2圈后,还差()米是1000米。

A、200

B、600

C、800

3、体育课上,小华跑了100米用了()

A、1小时

B、17秒

C、10分钟

二、计算。

1、68厘米-9厘米=()厘米

8千米2=()千米

35秒+17秒=()秒

2厘米-12毫米=()毫米

5吨500千克-500千克=()吨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658+276700-537604-197438+562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面积的含义,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为后面的面积单位做好铺垫。

(二)过程目标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

(三)情感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知道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的概念,能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请两个同学做一个涂树叶比赛,看谁先涂完。哪位同学愿意参加?你会选哪片树叶?为什么?

二、操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课桌面,这两个面哪个大?哪个小?

摸文具盒的上面,橡皮的正面,哪个面大呢?

引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面积。

看一看1元硬币与1角硬币的大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课件抽象出面积)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也就是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出示课件:缺角的长方形)

师:这个图形的面积在什么地方?它不是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二)进一步认识面积(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1.探密游戏

这里有5个图形,秘密就在其中的一个里面,想知道它在哪个图形里吗?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排除一些错误答案,请听好:①它不在面积最大的图形里,去掉谁?(提醒学生这是用观察的方法。)②它不在面积最小的图形里,去掉谁?③它不在圆里。④它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面积较大的图形里,猜一猜它在哪里?

师:这两个图已经在桌面上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比较大小。打开信封,可以让里面的学具帮助你,先思考后小组合作。比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2.小组合作探究、汇报。

小组成员到投影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课件出示)游戏的秘密

原来是智慧老人,为我们带来一个宝盒,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学生猜。

打开看看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已接近尾声,谈谈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吧?

2.课本第50页“练一练”第5题(2)。

“面积”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面积”概念。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对称、平移、旋转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联系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小小设计师

谈话: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组精美的图案)这些图片好看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案?学生自由回答。

2、激趣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这样的图案,你们说,这样的图案设计起来容易吗?不过,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改变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动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美的产生,引发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学习的兴趣。)

二、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

1、从给定的图案中找到基本图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插图)这个图案,可以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每个部分的图形形状一样吗?师:这4个部分的形状一样吗?(形状一样,方向不一样)指其中一个问:它叫什么图形?(基本图形)在你们的桌子上还有其他三个图形,你们能不能也像这个图型一样,找出它的基本图形?(课件出示72页四幅插图)师:找到了吗?哪个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指一指,圈一圈

2、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它们的基本图形,还知道了这些图形都发生了运动。这些基本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呢?下面就请两个同学一组探讨一下,这些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师贴出四幅基本图形)

师:研究清楚了吗?谁愿意上来说说发生了怎样的运动,才变成了这些图形。指名到黑板上说一说基本图形怎样运动才得到一幅美丽的图案。(第一、二幅)同时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同样一个图形可以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得到,看来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样的一幅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两幅图是怎样的运动方式?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第一、二幅图的运动方式时)师:最后的这两幅图型谁可以一次性地把它们运动方式说一说?

三、独立操作,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几个图形的运动方式,它们都是通过那个图形在运动?(基本图形)下面请你从桌上的四幅图中拿出一个基本图形,把它放在前面看一看,它复杂吗?(不复杂,很简单),老师手中的这个基本图形它只有一笔,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图形,通过运动,就得到了这么美丽的图案,看来简约也能创造美,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图片自己来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制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的图片素材,运用学过的图形运动方式,设计出与老师不同,自己喜欢的图案。注意,在设计的同时,要思考你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开始。师:谁手中有这样素材的作品也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分别展示4个基本图形呈现的作品。展示的同时,说出所设计的图形的运动方式。)

师:你们觉得哪幅图形运用了旋转的运动方式?还可以看做哪种运动方式?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一个美丽的图案。你们觉得他的图案像什么?

师:一个如此简单的图形,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小黄狗把你们的作品送去了织布厂,可是织布厂的工人觉得你们的图案太小了,我们的布很大啊!接下来怎么办啊?谁来说说?(可以用基本图形平移)课件出示图样。

问:我们可以用哪个图形平移?(大的正方形图片)怎么平移?师:刚才都谁是这么拼的?接下来我们就现场拼一拼。

师:之前我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现在我们是把整个图形运动,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么一个整个图案看做了基本图形进行平移,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比较方便)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图形,(指大的)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可是我要的布比这大得多怎么办?(可以把整块布进行平移或旋转)(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出难点。)

四、自主设计,尝试设计

师:老师只教了你们把基本图形进行运动,你们却能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方法。刚才是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基本图形,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呢?课前那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课件演示制作过程。)师:先做出基本图形,接下来再做基本图形的运动。再看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学都发了四张中间有复写纸的纸,你们可以把你们喜欢的图案画在上面,然后把画好的图案拼在大的正方形纸上。开始吧!(师行间巡视指导)师:如果完成了,可以涂上颜色,同座互相交流一下,告诉他你的作品是怎样运动出来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里是把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同学们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对设计产生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创造美。)

五、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都可以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小小设计师。今天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这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老师用一首小诗来总结图形的变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图形变换真奇妙,简简单单换新貌。学习数学练本领,美化生活乐淘淘。师:只要利用我们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创造出生活中更美丽的图案!【设计意图:用这首小诗做结尾,不禁能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这里也是语文学科、思想品德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14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2、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15

电子备课表

课题(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年级(班级)三年级科目数学上/下册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过程

与方法训练学生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描述路线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去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

(1)熟悉导游图。

出示例4主题图。

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请用八个方位说明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再换角色,多次练习。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解决问题。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通过刚才对行进路线的描述,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2、思维训练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计解决问题

行进中以一个地点作为中心来观察其它物体的位置。

(观察点不同,同一物体方向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总结算法。

下面各题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1)小军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2)每套课桌椅坐2个人没学校新买来200套课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

(3)阳光小学每个年级都有136人,全校6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出各题选择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第(1)题应选择估算。因为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从题目可以看出问题是求大约多远,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结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题应选择口算,因为题目中的多位数是整百数,口算比较方便,

200×2=400;

第(3)题应选择笔算,因为题目要求求出精确的结果,口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就要进行笔算。

二、练一练。

1、口算下面各题。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8×8+6

做完后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估算下面各题。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去乘一位数,就得出了估算的结果)

3、笔算下面各题。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说一说笔算的方法。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几)

三、课堂作业。

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华山旅游,成人票每张125元,儿童票每张60元,有2位老师,9名学生,买票一共要用多少钱?

5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