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 > 教学教案 > 语文教案 >

《理想》课文教案

时间: 奕玲 语文教案

通过《理想》课文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体会到拥有理想的重要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理想》课文教案七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理想》课文教案

《理想》课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㈠朗读训练

㈡理解诗歌的主旨

㈢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三峡为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那么,在文学体裁中我会举荐中国的诗歌艺术为最值得欣赏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流沙河的《理想》赞歌,在歌声中接受洗礼。

二、作者作品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生于成都,1949年升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担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到四川省文联。1985年起专职从事写作,担任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

1、 正音、正字、释词(略)

2、 范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节奏。

3、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四、课文分析(1——7节)

1、精读(略)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礼物诗歌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三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六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

[明确]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的个人利益。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阐述。

五、布置作业

1、 识记字词。

2、 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生朗读8——12节,体会诗歌的内容

三、课文分析(8——12节)

1、 精读(略)

2、 课堂讨论

第八节中“大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这一节说的实力相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步行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的“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是树立了崇高理想以后并为之奋斗的,以此为乐的人。

第十一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可笑”?

[明确]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又层进关系,与第八节又构成正反对比,“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两相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不立新功,坐吃老本,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意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付出,当然可笑。

第十二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理想开花”两句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荫,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丰收的收获。“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

四、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让学生自由谈论,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语言运用(机动内容)

仿照第一节诗,写几句话

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荫。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了这首诗歌,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谈了自己的体会。理想犹如明灯,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 说说你的理想,写成300字的随笔。

《理想》课文教案(篇2)

流沙河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

情感目标: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 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2、 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 释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 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想究竟是什么?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三、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注音每个1行,每行5遍。解词1遍。

六、板书设计

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分----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第2课时 :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教学过程:

一、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略。

二、语言运用

1、

2、 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3、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修辞训练方法,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4、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质疑和交流:

1、 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 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

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 1、完成目标册。

2、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六、板书设计

赏析语言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打比方-----形象生动。

七、教学反思: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理想》课文教案(篇3)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蜕(tuì)变倔(jué)强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窃诅(zǔ)咒寂寥(liǎo)夸耀(yào)脊(jǐ)梁贪婪(lán)怨(yuàn)恨鬓(bìn)发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__。

二、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__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__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__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理想》课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一、__导入

同学们,__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3、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这两句话集中了先生辩证旷达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其时先生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着先生的长诗《太阳》中的几句:“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有限/作为种属/我们的生命无穷/虽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虽然跳动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春天永远和我们同在。”这几句诗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铭的诠释和补充。

先生的第二张名片要比第一张名片高档了许多,覆了膜,朦胧着小__花,淡雅,质朴。这张名片仍为先生亲笔所书,左上方横写着“流沙河”,下面两排为居家地址和电话。下面偏右横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源于东汉杨震。杨震任太守期间,有豪绅重金向他行贿,杨震不肯受。豪绅说,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话告诫自己和忠告友人,为人为文都得讲个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张名片是惟一的印刷体,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许多。上面居中印着“流沙河”,右下角两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仔细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原来,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中国作协统一为团员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诗人”二字。他一张未用,丢了又觉可惜,在抽屉里一锁十二年。第二种名片用完后,他将这种名片找出来,剪去“诗人”二字,用毛笔写上电话号码,权当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说:“台湾、香港,甚至全世界,没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诗人的。”先生说罢长吟陆放翁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寸骑驴入剑门。”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陆游那样已写了一万首诗的伟大诗人尚且怀疑自己算不算诗人,何况我流沙河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诉我们的,绝非“清高”“谦虚”所能概括。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莹莹(yíng)船舶(bó)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__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质疑释疑,品析语言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的年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体验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2、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__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理想》课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着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蜕变tuì倔强jué洗濯zhuó玷污diàn

扒窃pá诅咒zǔ寂寥liáo夸耀yào

脊梁jǐ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

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2)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4)寂寥:寂静而空阔。(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

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的年代。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理想》课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理想》课文教案(篇7)

在《理想》一课第二课时教学时,笔者抓了以下两个环节:1.“仿写”第一诗节;2.“朗读”全诗时,读出关键词的重音。学生饶有兴趣,意味盎然。

先看第1个环节。一开课,笔者就让学生朗读诗歌标题、诗人及第一诗节。(第一诗节内容为: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之后,要他们体悟本诗节诗行的特点:每一行诗句都是比喻,整个诗节又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接着布置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仿写”。为了大多数人“仿写”能较为成功,笔者将事先“仿写”的一个诗节板书在黑板上,竟然“节外生枝”引起学生修改诗句的冲动,笔者就将教学环节宕开一笔与学生一同研究修改起诗句来……笔者的板书如下:“自信是石油,烧亮煤气灶/自信是煤气灶,煮熟锅中饭/自信是锅中饭,填补人的养分/自信是养分,供人们摘到果子。”写到“烧亮煤气灶”时,学生哗然,有人干脆窃窃私语起来:烧亮煤气灶,煤气灶烧亮……我说:“‘烧亮煤气灶’是有‘煤气灶烧亮’的感觉,我们等一下再来修改吧!”在写到“自信是锅中饭”时,又有学生试补道:填饱人的肚子。我马上接口说:“我原先也填的‘填饱人的肚子’,可接下去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消化食物’、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生出儿子’,前者‘食物’与‘锅中饭’绕了回头路,不好;而后者‘肚子生儿子’太过庸俗了点,也不很好。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将‘自信是锅中饭’后改成了‘填补人的养分’;虽然‘养分’是名词术语不如‘肚子’具体形象,但是写作诗歌不能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养分’替代‘肚子’就是力求避免‘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这种情况。”说着这些,我又让前排的同学看了我手中教案的修改处,以示决非信口开河。回过头去让大家又讨论了“烧亮煤气灶”的修改问题,有同学认为“烧亮煤气灶”给人有“煤气灶”本身烧着了的误导,故不如改为“点燃煤气灶”。受此启发,又有同学对“石油”发起了质疑,认为烧煤气灶的是“石油汽”而非未经提炼的“石油”。经大家合计,确定改“自信是石油,点燃煤气灶”为“自信是石油汽,点燃煤气灶”。也即如下诗节大家较认同:“自信是石油汽,点然煤气灶/自信是煤气灶,煮熟锅中饭/自信是锅中饭,填补人的养分/自信是养分,供人们摘到果子。”再一声令下,学生全体仿写起来。师生一片怡然自乐景象。

再来看第2个环节。我先让学生集体朗读全诗,结束后我评价了他们朗读的语气平淡及指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朗读时不含激情或者说是没读出诗句的重音,换言之,给诗句划出重音朗读时加以区别就定能感人多了。接着,我以第一诗节内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为例作了示范,按“着重号”读出重音且稍微拖腔拉调,果然较有趣味。接下去,十余个诗节分给各组加着重号,小组交流定型后进行集体朗诵,朗诵声就“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韵味悠长”多了……下课铃响了,学生也坚持把后四节诗全部朗诵完。学生的着重号不可能完全加对,但看着他们念自己加重音号的诗歌那么开心,我也很欣慰。一句话──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我喜欢!

2534